什么是闰年
闰年,即农历中有13个月的年份。公元前46年,古罗马大帝尤利乌斯•恺撒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,制定了一个新历法——“儒略历”,并规定了公元前45年为“儒略元年”,该历法确立了闰年。但是,此后的每四年并不全部设置闰年,因为四年恰好是365.25天,每年按365天计算则会与地球公转周期产生误差,也就是每年误差为0.25天,四年误差就会达到1天,如此循环则会造成整个历法的不准确和混乱,因此,为了消除误差,恺撒的天文学家设计了一种特殊规则:在每四百年之中,只有在年份能被100整除的时候,才不是闰年,但是如果该年能被400整除,那么该年就会是闰年。安排如此紧凑,便可将闰年与平年的误差控制在只用加入一天的范围之内。
在中国的传统农历中,正月到腊月一共是12个月,29天称小月,30天称大月。如果一个农历年恰好是12个小月,也就是354天的话,那么这一年就叫做平年。而如果是有13个月的话,也就是384天的话,那么这一年就是闰年了。农历闰年的匹配方法和阳历的儒略历、格里高利历的匹配方法不同,农历闰年是按照“春节调整”的方法来匹配的。如果春节前的朔月是大月,那么一般把这个朔月作为闰月。所以,每个农历年不一定有闰月,也可能有两个闰月。